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食物和药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食物不仅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来源,还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来维持健康。药物则更侧重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食物和药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即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具有药理活性,能够对人体有益,并且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将其转化为药物或营养补充剂。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
1.2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弘扬中医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市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药食同源系列产品的开发,尤其是利用即食食品对其食用的进一步便捷化、可靠化、安全化,可以更好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展示我国中医药文化底色,弘扬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有助于发掘产业潜力,提升产业规模,有力的推动医药大健康产业产业向精深化和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2、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弘扬人参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市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人参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尤其是利用预制食品对人参食用的进一步便捷化、可靠化、安全化,可以更好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展示我们使用人参产品的文化底色,弘扬和宣传中医药传统文化瑰宝,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有助于发掘产业潜力,提升产业规模,有力的推动产业向精深化和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3、项目的建设能够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对人参、刺五加、刺玫果、熟地黄、淫羊藿等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大众保健理念的更新和提升,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药食同源即食食品“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4、项目的建设符合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消费升级趋势的加强,驱动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企业对药食同源产品提质升级需求迫切,激发产品创新活力。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生物、工程技术与农业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日趋紧密,相关产品的营销推广模式也不断升级,有效促进医药健康产业现代化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周边地区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药食同源即食产品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均占据中间环节,可有效衔接上下游产业,从农业种植、制造业生产,到下游销售链延伸,一个产品线的确立将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尤其是有效利用当地农产品特色资源,推动冷链物流业加快发展上具有显著意义。
1.3市场前景预测
药食同源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最早的药食同源产品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补充剂,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多种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目前,药食同源产业已经涵盖了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药食同源产业市场总量约为600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药食同源市场之一,市场规模超过20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药食同源产业的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1.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4.1建设规模
项目采取药食同源产品为生产原料,在高新区北区利用人参产业园或新征土地建设生产厂房,总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其中标准化厂房9000平方米,办公楼2400平方米,仓储库5000平方米,购置安装食品加工生产线6条,生产各类即食食品,产品通过自建互联网销售渠道进行销售,形成年产1000万盒各类产品的生产规模。
1.4.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以人参、刺五加、刺梅果、熟地黄、淫羊藿等原料,生产袋泡茶、代餐粉、固体饮料颗粒等系列药食同源即食食品。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各类药食同源食品1000万袋(盒)。项目利用人参产业园或高新北区新征面积为16000平方米土地,进行改造建设,拟购置安装设备120台(套)。
1.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5.1项目总投资
建设项目总投资12000.00万元。
其中:建设投资为4000.00万元
铺底流动资金:8000.00万元
详见总投资估算表。
1.5.2资金来源
建设单位自筹
1.6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6.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建成后,实现年产各类药食同源食品1000万袋(盒),年产真空软包装产品80万袋、异型罐头包装产品80万瓶、易拉罐包装产品100万罐。销售收入达1.6亿元,实现利润2100万元,税收1300万元。
1.6.2社会评价
项目的实施符合医药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相关行业政策要求,能够有力推动当地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地方经济。项目将有效吸纳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当地利税,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7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拟于人参产业园或高新北区新征建设。
1.8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建议书
2.建设单位简介
2.1概况
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通化医药高新区)的前身为吉林通化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5年7月。2011年8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吉林通化经济开发区与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整合,并更名为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医药高新区。通化医药高新区核定规划面积12.708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57.3平方公里;中远期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107平方公里。
通化医药高新区现有医药企业43户,万通药业、修正药业等7户企业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通化东宝、通化金马药业为上市公司,9户医药企业被重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户企业获得省级认证的企业技术中心,其中3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随着通化“大交通”战略的实施,通沈、通丹、通长、通集、梅沈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通化机场、通化陆港等“六路一场一港”工程的陆续建成,将直接把通化融入环渤海“2小时经济圈”,特别是辽宁、吉林两省鸭绿江经济合作先行区---“通丹经济带”的实施,将使通化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联络带,通化医药高新区具有极强的后发优势。
2.2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商务局
地 址:通化市经开环路1568号
联 系 人:陈奎宏 0435-3265515 13944545515 崔峰 0435-3322595 13732858668
E-mail:thyygx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