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应急支撑体系在我国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历经数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形成了涵盖临床救治、病毒溯源、动物模型构建、药物疫苗和检测技术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多机构协作、多方力量整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技应急支撑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呼吸道病毒为主的新发突发传染病频繁暴发,如 2003 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2014 年的埃博拉疫情、2015 年的寨卡疫情等。2019 年末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峻考验,也是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一次大考。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事件暴发时间节点不确定,传播迅速广泛,社会、经济影响恶劣。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无论是从医院应急响应能力、应急管理机制、医院安全和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上,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尤其应急物资的储备保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需要投入较大力度完善供给保障能力。
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着重提出了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建设,着力在“储”“采”“调”上下功夫。其中:提升“储”的效能。主要是加强医疗机构相关救治设备和应急物资配置,充实完善专用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支持和鼓励企业、机关单位和居民参与储备,确保关键时刻能够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健全“采”的规范。完善应急物资采购制度、健全应急物资征用机制、积极拓展应急物资来源渠道,保障供应安全可靠。强化“调”的统筹。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调配协同联动机制,完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资信息互联互通,确保一旦有需求能够及时把物资送达。同时,方案还强调了,要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生产动员能力。实现厘清需求、优化流程、建立机制、优化产能协同保障和区域布局,增强医疗物资和装备的应急转产能力。在应对重大疫情时,储备动用消耗后,能够及时填补物资供应缺口,与实物储备形成衔接有序、梯次支撑的保障合力。
2022年11月,应急部、发改委等四部委印发《“十四五”应急物资保障规划》,《规划》中明确了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同时,《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五个方面主要任务和六个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其中主要任务包括: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制机制法制、提升应急物资实物储备能力、提高应急物资产能保障能力、强化应急物资调配能力、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建设。
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防范化解区域卫生应急安全风险的需要。受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影响,各类事故隐患和灾害风险交织叠加,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难度加大,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项目的建设将有力提升物资保障能力,强化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管理水平,最大程度为相关风险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防范化解风险。
2、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各类公共卫生防护用品品种、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居民对高标准、多层次的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改善产品供应结构,提升群众在产品质量、品质等方面的满意度。
3、是满足产能保障能力提升的需要。项目采取闲时生产服务,灾时应急的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优化集中管理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对有关产品的供应链进行监控保障,确保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能区域布局更加优化合理,应急物资协议储备和集中生产调度等机制不断完善,实现应急期间供应渠道有效拓宽。
4、是卫生应急物资有序高效储运的需要。项目的建设能够把储备和采购等环节统一起来,完善应急物资采购机制,开展常态化统筹管理和动态监控,综合运用实物储备、协议储备、产能储备等多种储备方式,提高应急物资使用效率,提升应急物资储备效能。
5、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项目建设在有效保障全市医疗应急物资得到有效供应的基础上,平时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对相关产品进行经营性生产和储运,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项目可吸纳居民就业,为财政创造税收,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通化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腹地,是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与长春、沈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均在2小时经济圈范围,距丹东港出海口290公里,公路、铁路、机场交通便捷,具备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整备中心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此建设应急物资生产集散中心,产品可满足北方主要省份调配转运需求,并辐射朝、韩、俄、蒙、日等东北亚主要国家,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
1.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4.1建设规模
项目生产销售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相关民用产品,建设东北亚地区唯一的集医疗应急物资生产、整备、销售的内外贸集散中心,主要经营品种为个人和家庭急救产品、公共卫生事件防护产品、生化和辐射污染防护产品等。
1.4.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总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产品包装车间、综合仓库、物流指挥中心等。购置安装设备200台(套)。
1.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5.1项目总投资
建设项目总投资18000.00万元。
其中:建设投资为15000.00万元
铺底流动资金:3000.00万元
详见总投资估算表。详见总投资估算表。
1.5.2资金来源
建设单位自筹
1.6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6.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000万元,其中:生产整备各种应急物资18000万元;产品仓储物流收入7000万元。实现利润2500万元,税收600万元。
1.6.2社会评价
本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通化位处东北亚腹地的地缘优势,借助吉林省向南开放窗口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产品辐射半径覆盖北方主要省份及朝、韩、俄、蒙、日等东北亚主要国家,产品市场打开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拉动地区边贸发展,同时可较大程度提升各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7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拟于医药高新区西区建设。
1.8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建议书
2.建设单位简介
2.1概况
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通化医药高新区)的前身为吉林通化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5年7月。2011年8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吉林通化经济开发区与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整合,并更名为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医药高新区。通化医药高新区核定规划面积12.708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57.3平方公里;中远期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107平方公里。
通化医药高新区现有医药企业43户,万通药业、修正药业等7户企业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通化东宝、通化金马药业为上市公司,9户医药企业被重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户企业获得省级认证的企业技术中心,其中3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随着通化“大交通”战略的实施,通沈、通丹、通长、通集、梅沈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通化机场、通化陆港等“六路一场一港”工程的陆续建成,将直接把通化融入环渤海“2小时经济圈”,特别是辽宁、吉林两省鸭绿江经济合作先行区---“通丹经济带”的实施,将使通化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联络带,通化医药高新区具有极强的后发优势。
2.2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商务局
地 址:通化市经开环路1568号
联 系 人:陈奎宏 0435-3265515 13944545515 崔峰 0435-3322595 13732858668
E-mail:thyygx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