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生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医药、化妆品等生物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产业作为一个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在现代农业、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近年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猛,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生产大国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位置,支柱产业地位明显。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内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为该产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生物经济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动力,以保护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为基础,以广泛深度融合医药、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为特征。《规划》明确,发展生物经济是顺应全球生物技术加速演进趋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方向,是前瞻布局培育壮大生物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满足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积极打造生物技术产业园区,对加快培育生物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赋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发展前景
据尚普咨询集团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全球生物技术市场规模达到了1.2万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增长到1.4万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13%。全球生物技术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效率和安全性,满足了人类对健康、食品和能源的需求。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拓展了生物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从应用领域来看,医药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应用领域,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0%,主要得益于其在药品、疫苗、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满足了人类对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需求。农业是全球第二大生物技术应用领域,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25%,主要得益于其在转基因作物、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满足了人类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求。能源和环境是全球最快增长的生物技术应用领域,预计2023年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0%,主要得益于其在生物质能、生物降解、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满足了人类对减少化石能源依赖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需求。
预计2023-2029年,全球生物技术行业将保持高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到15%,到2029年全球生物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3.5万亿美元。全球生物技术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新药的开发和上市,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应对新型传染病和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二是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推广,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应对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三是生物技术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效率和安全性,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四是生物技术在其他领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生物材料、生物信息、生物纳米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
生物技术行业将面临以下主要发展机遇:技术创新的机遇。生物技术是一个高度创新的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方法和产品,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精准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市场需求的机遇。生物技术是一个高度需求的领域,不断满足人类对健康、食品、能源等方面的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潜力。
1.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政策优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国家发改委《“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到,要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推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位优势。通化区位独特,开放空间巨大。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鸭绿江国际经济合作带的核心区,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最东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陆海联通互动的重要联接带,是东北东部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是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拥有公路、铁路国家级口岸各一处;途经通化的高速公路7条;运营铁路467公里;开通通化至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台州、大连等航班。沈白客专、集桓高速公路和通化机场扩建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吉林通化陆港经济开发区公路集装箱中心站投入运营,保税物流中心主体完工,年吞吐量预计达到900万吨。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获批省级边合区,集安公路口岸正式开通。正在按照“北拓、南展、东进、西联、中优”的空间布局,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生产条件优势。通化市毗邻素有中国“北药之库”的长白山区,拥有极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还被誉为“中国人参之乡”,其人参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全国首屈一指,已形成集科研、种植、加工、商贸、旅游、文化“六位一体”的中国人参产业基地。多年来,通化市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实施了一系列强力举措,举全市之力发展医药产业,特别是将其作为系统工程常抓不懈,从而取得了突出成就。医药是最大的生物技术应用领域,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0%,而吉林省是医药大省,通化市是国家第一个命名的“中国医药城”,项目所在地的通化医药高新区,是全国维二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是以医药产业为主,辅之配套发展医药物流商贸、医药教育培训、医药电子信息、医疗器械设备、中药材种植、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等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康复疗养、中医养生、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相关服务业,不断延伸医药产业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医药产业集群。
1.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4.1建设规模
本项目将立足于区域优势地理位置,以标准化厂房为项目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加速器,以优良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为保障,打造区域高端代表性的生物技术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生物企业集聚,形成集生物科研、生产、展示及销售等为一体的,具有显著示范带动效应的生物技术产业化园区。
1.4.2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规划总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29700平方米,分为生产区、动力区和办公生活等功能区。拟建设标准化厂房4栋,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每栋建设三层,单层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1栋,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建设四层,单层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职工宿舍及食堂建筑面积1500方米,共三层,每层500平方米,一层为食堂,二、三层为职工宿舍;配电房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环保处理站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其他辅助设施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主要吸引酶制剂、培养基等的研发、生产加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投资兴业。
1.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5.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2500万元,占总投资的83.3%;流动资金投资2500万元,占总投资的16.7%。
1.5.2资金来源
项目投资全部由建设单位自筹
1.6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6.1主要财务指标
本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可实现营业收入7500万元,利润2100万元,税收750万元,投资回收期2年。
1.6.2社会评价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产业,这个行业在医药、食品、环境保护、农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社会带来了很多便利和贡献。其主要表现在:
提高了医药产业的水平。生物技术产业在医药领域上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大量的生物制药、生物诊断等产业的发展,让医药产业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使得我们对人类基因的认识更加深入,发掘出许多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因此为全球的药物研发和制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方向。据统计,生物制药占全球药品市场的比例已经超过20%,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制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生物技术产业还在农业领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生物技术,人们可以开发出更加优良的农业品种和更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民生活和促进农业的发展。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的行业,它涉及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它在就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据统计,生物技术产业的直接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300万,其中大多数是高薪岗位,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促进人类健康。生物技术产业在医药领域上的应用,让人们能够获得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例如,通过生物技术可以开发出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不必要的治疗。
改善生态环境。生物技术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开发出更加耐旱、耐寒、抗病的植物品种,这有助于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环境。
1.7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拟于(万通盛泰南侧或原志成清雪车地块)建设
1.8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计划书
2.建设单位简介
2.1概况
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通化医药高新区)的前身为吉林通化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5年7月。2011年8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吉林通化经济开发区与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整合,并更名为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医药高新区。通化医药高新区核定规划面积12.708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57.3平方公里;中远期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107平方公里。
通化医药高新区现有医药企业43户,万通药业、修正药业等7户企业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通化东宝、通化金马药业为上市公司,9户医药企业被重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户企业获得省级认证的企业技术中心,其中3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随着通化“大交通”战略的实施,通沈、通丹、通长、通集、梅沈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通化机场、通化陆港等“六路一场一港”工程的陆续建成,将直接把通化融入环渤海“2小时经济圈”,特别是辽宁、吉林两省鸭绿江经济合作先行区——“通丹经济带”的实施,将使通化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联络带,通化医药高新区具有极强的后发优势。
2.2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局
地 址:通化市经开环路1568号
联 系 人:姜国军 0435-3276677 18644867788 吴秀峰 0435-5110633 13029191935
E-mail:thgxkj@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