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专题专栏>>高新区推介项目
高端化药制剂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时间:2025-09-24 09:43 作者:admin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抛开人类早期在化学药物领域的探索,十九世纪化学工业和染料产业的发展,催生了化学药物的产生。自二十世纪初开始,化学制药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并逐步席卷全球,现代医药理论和技术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推广。面对人类长期生存发展遇到的各种疾病和治疗需求,现代化学制药产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热点产业,对技术、人才、资本构成强大吸引力,也催生了诸多国际知名的制药企业,如辉瑞、强生、默克、阿斯利康等。面对庞大市场需求和回报空间,投入巨资进行药物创新成为国际巨头的选择,企业通过专利期保护效应,力求获得巨额回报。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化学制药技术逐步实现多学科、多领域融合推进,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化学、精密分析测试技术不断融合应用,计算机发明后,很快融入到药物研发试验各个环节之中,临近 20 世纪末,基因工程、蛋白组研究进一步助推现代制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化学制药产业链分工也越来越细,并朝着全球化合作、全球化分工方向发展,即使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下,现代医疗领域的国际化合作、国际化分工和协同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不同于传统周期性行业,面对人类生存和高质量生活品质追求,现代医药产业的发展没有止境,也不存在市场天花板概念,针对现有疾病及未来可能产生的新疾病、新病毒,现代药物研究需要攻克的难关还很多。因此,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性质决定了现代医药产业一直属于热点产业,只要在技术、产品环节实现突破和领先,产业发展机会一直存在。

  从全球医药产业结构来看,虽然生物药产业发展迅速,化学药仍然是药物消费的主流,市场空间仍然在不断扩展。全球企业、机构围绕化学药的研究和投入仍然持续增长。2019 年全球制药市场规模约为 1.3 万亿美元,2015 年至 2019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4.6%,市场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20 年,全球化学药市场规模达到 1.07 万亿美元,中国化学药市场规模达到 1230 亿美元。

  凭借庞大人口基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制药市场,2019 年全国制药市场规模为 2363 亿美元,2015 年至 2019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5%。但从全球医药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美国、欧洲、日本仍然是全球医药市场的领导力量,尤其在创新药领域,仍然保持强大领先优势。中国、印度依托化学原料药制造优势和仿制药领域不断突破,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离开创新药领域的壮大发展,还不能挑战欧美国家领先地位。

  中国化学药产业目前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国内大部分化药企业主导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企业数量和市场规模还不大,创新药所依赖的高端人才、尖端技术还不够丰富,国际一流的开发平台数量明显不足,自主创新药数量和市场份额还不高,整个化学药产业仍处于以仿制药为主,积极向创新药领域突破阶段。

  在国家深化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医药市场将发生深刻变革,化学药产业作为国内医药产业主体,在三医联动、医药分开、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GMP 标准提升等一系列政策实施下,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未来产业变革主体趋势是朝着有利于实力型、创新型企业方向发展,行业整合、优胜劣汰将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将快速提升。当然,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在众多化药企业中,将有更多的优秀企业走出来,创新药企业数量也将逐步增多,体制机制改革将助推国内制药企业走向中高端,加快国际化渗透进程,逐步在全球制药领域扮演重要角色,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微芯生物、复星医药等企业已经做出了示范。

 

 

 

 

  1.2市场前景

  医药行业是集高附加值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也一直将医疗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予以扶持。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消费市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医药市场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17至2021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2.7%,2021年达到16000万亿元。随着国家推进药品附条件上市和优先审评审批等制度的实行,以及不断扩大的医保支持力度。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医药市场将会以9.6%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于2025年达到人民币22873亿元,2030年达到人民币29911亿元。

 

  1.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医药产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之一,具有相对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转型前景。我市作为著名的“中国医药城”“中国人参城”,现有医药类企业104户,持有3582个文号,独家品种153个。其中中药文号2274个,常年生产品种875个;化药文号1286个,常年生产108个;生物药文号19个,常年生产12个;辅料文号2个;基药目录695个,其中:中药文号391个、生物药文号8个、化药文号296个;中药保护品种10个文号;国家医保目录1321个,其中:中药720个文号、化药555个文号、生物药16个文号,中药获批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72户,医药上市公司6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2户,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46.3亿元,同比增长1%。全市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6家,其中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73个,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46个。全市人参留存面积5.5万亩、林下参调优至36万亩,年鲜参产量1.3万吨。通化市常年种植五味子、贝母、桔梗、细辛、天麻、龙胆草等20余种道地中小药材,种植面积6.43万亩,产量2.5万吨。

  去年以来,全市医药产业逐步形成了“316”(三大、一基地、六回归)体系为框架的发展新格局,三大为大品种(全市产值超5000万元医药品种36个,实现产值84亿元,大品种数量占常年生产品种的3.6%,产值占全年的57.4%。其中复方嗜酸乳杆菌片、万通筋骨贴、海昆肾喜胶囊等20个品种产值超亿元)、大项目(总投资117亿元的19个医药产业重点在建项目全部开工,预计到2025年实现产值400亿元。其中:长龙药业水针综合制剂车间建设项目建设已经完工,2022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德谷胰岛素项目预计到2025年可实现46亿元产值,安睿特重组人白蛋白生产基地项目预计到2025年可实现70亿元产值;安宇生物制品基地项目预计到2025年可实现65亿元产值)、大企业(医药企业已有72户企业入规,2022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0户{超亿元企业产值123.6亿元,占医药工业产值的84.4%},其中东宝、万通、益盛、东方红、金马等5户企业产值超10亿元,其中超10亿元企业产值86.1亿元,占医药工业产值的58.8%,东宝药业产值达到37亿元);一基地为在全省率先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制造基地建设,培育12户企业成为示范企业,具备承接中药2万吨、化药1.6万吨、生物药583吨的代工基础,可承接贴剂12.9亿贴、片剂56.3亿片、颗粒剂1.9亿袋、胶囊剂3.3亿粒、合剂2.6亿支、针剂0.3亿支和栓剂1.1亿枚。六回归为加速推进排产、产能、配套、结算、人才、创新六个方面回归,2023年1-9月份回归经济规模总量达19亿元。

  通化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层次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薄弱,公共资源整合、利用率低等问题。医药生产企业因缺少研发、中试、检验检测等设施,担心投资风险高、研发周期长、前期资金投入大等问题,导致大多企业不研发或少研发、很多医药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严重制约了通化医药产业的发展。如何提高通化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有效节约资源,创建更好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开办资金投入及经营风险,有效整合资源、提高通化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医药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已成为通化医药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4.1建设规模

  利用我市良好的医药产业发展基础,围绕高质量化学药产品的制剂生产园区建设,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加快重大品种和项目落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项目建成后,计划引入生物制药研发生产企业30-50户,打造形成区域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要的动力源。

  1.4.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总占地面积13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0000平方米,拟建设符合化药制剂GMP生产厂房12栋、小试厂房1栋、中试厂房1栋,研发质检中心1栋、综合服务中心1栋,配套建设食堂、宿舍、消防、环保、污水处理、危化品库等基础设施。

  1.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5.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50000万元,全部为建设投资。

 

  1.5.2资金来源

  建设单位自筹

  1.6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6.1主要财务指标

  本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税收3亿元,利润5亿元。租金和公共服务功能经营收入达到0.65亿元。

 

  1.6.2社会评价

  通过项目建设,可完善形成我市化学药品制剂产业的承载能力,对降低医药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医药产业基地集聚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7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拟于医药高新区选址建设

  1.8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建议书

  2.建设单位简介

  2.1概况

  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通化医药高新区)的前身为吉林通化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5年7月。2011年8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吉林通化经济开发区与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整合,并更名为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医药高新区。通化医药高新区核定规划面积12.708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57.3平方公里;中远期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107平方公里。

  通化医药高新区现有医药企业43户,万通药业、修正药业等7户企业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通化东宝、通化金马药业为上市公司,9户医药企业被重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户企业获得省级认证的企业技术中心,其中3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随着通化“大交通”战略的实施,通沈、通丹、通长、通集、梅沈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通化机场、通化陆港等“六路一场一港”工程的陆续建成,将直接把通化融入环渤海“2小时经济圈”,特别是辽宁、吉林两省鸭绿江经济合作先行区---“通丹经济带”的实施,将使通化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联络带,通化医药高新区具有极强的后发优势。

  2.2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商务局

  地  址:通化市经开环路1568号

  联 系 人:陈奎宏 0435-3265515  13944545515    崔峰 0435-3322595  13732858668

  E-mail:thyygxq@126.com